艺术与设计学院本科专业介绍 |
一、工业设计 1.历史沿革:专业办学根基深厚,始建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工业造型专业(1988年办学试点),已获批机械工程领域工业设计工程博士点,2021年成功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形成本-硕-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。 2.办学定位:紧密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、制造强国战略及新工科建设需求,聚焦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升级与健康中国2030等重大战略,着力培养具有深厚工程素养、创新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"一轴多翼型"复合设计人才。 3.专业方向:智能装备与交通工具设计、智慧健康与生活方式设计 4.师资力量:现有专任教师11人,高级职称占比45%(教授3人/副教授2人),博士生导师3人。师资博士化率60%、国际化率30%、生师比15:1。拥有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,全国十佳设计教育工作者1人、河北省教学名师1人及省拔尖人才1人。 5.就业领域:毕业生主要服务于高端装备制造、智慧医疗、数字创意三大产业集群,重点分布在智能网联汽车、数字健康、智能家居等新兴领域,覆盖电子信息、机器人、文化创意、互联网等细分行业。 6.人才培养:构建产教融合培养体系,与头部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:智能装备(徐工/三一重工/大疆创新),交通工具(长城/比亚迪/中车集团),智能家居(格力/美的/方太集团),数字健康(华为/腾讯/康泰医学)。 7.科研成果:近五年来,主持国家级课题6项(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、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4项、国家艺术基金1项),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,省部级课题30+项。获全国美展奖项5项,斩获红点/IF等国际顶级设计奖8项,指导学生获国家级一类竞赛奖项200+项。 二、产品设计 1.历史沿革:专业肇始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工业造型专业(1988年创建),1993年正式本科招生,2022年跻身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行列,形成本-硕-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。 2.办学定位:紧扣国家"新文科"建设导向,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,面向智能装备、数字健康等前沿领域,培养兼具艺术底蕴与科技素养的"多翼T型"创新人才,强化"艺术+科技+商业"跨学科融合培养特色。 3.专业方向:交通工具与智能装备设计、生活方式与康养辅具设计 4.师资力量:现有专业教师15人,高级职称占比60%(教授3人/副教授6人),博士生导师1人;博士化率40%、国际化率40%,生师比15:1。拥有教育部就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、省拔尖人才1人,获评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及校级教学名师1人。 5.就业领域:毕业生主要就业于三大新兴板块:智能智造(新能源车辆、机器人)。数字健康(医疗康养、生物医药),创意科技(智能家居、电子信息)。 6.人才培养:构建"三维协同"培养体系,与行业领军企业建立深度合作:交通装备(比亚迪/中车集团/大疆创新),智慧生活(美的集团/方太厨电/格力电器),数字健康(华为终端/康泰医学/腾讯医疗)。 7.科研成果:近五年来,主持国家级项目6项(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4项、国家艺术基金1项),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,省部级课题30+项。获全国美展奖项8项,斩获红点/IF等国际大奖14项,指导学生获国家级专业竞赛奖项300+项。 三、环境设计 1.历史沿革:始建于1994年,2021年获批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,现有艺术学、设计学和设计三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。 2.办学定位:立足“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、乡村振兴、美丽中国”等国家战略,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生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,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、居住空间设计、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、园林设计等领域,具有创新能力的和设计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设计应用型人才。 3.专业方向:空间环境设计、公共艺术设计 4.师资力量:现有教师19人,其中教授7人,副教授6人,博士生导师2人;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、占比27%;海外留学经历4人,占比25%,生师比为11:1,拥有教学名师2人。 5.就业领域:主要集中在城市更新与美丽城市建设、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、康养与大健康产业、多模态文旅融合与数媒创意、文化遗产、电子信息、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、数字等领域。 6.人才培养:搭建了“政校协同、学科支撑、产业赋能”的三维联动平台。先后与河北省文旅厅、住建厅及多个省市地方政府机构建立合作,在城乡更新、文旅规划、遗产保护等、数字化展示等领域开展30余项政校合作项目。与英国胡佛汉顿大学开展联合课程、文化联展、国际出版等系列活动。连续举办设计学智库及研究生教育国际论坛等系列学术活动。近百名师生先后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、芬兰阿尔托大学等高校攻读硕、博士学位。 7.科研成果:近年来,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项目1项,教育部产学研课题3项,承担省部横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,专利授权30余项,专著及教材10部。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,近三年获国家一类学科竞赛100余项。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,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、三等奖各1项,河北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,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。 四、视觉传达设计 1.历史沿革: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,2021年获批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。现有艺术学、设计学和设计三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。 2.办学定位:立足“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、乡村振兴”等国家战略,培养能够从事数字媒体设计、文创开发与品牌创意等领域,创新能力强,致力在设计赋能乡村振兴,服务区社会领域,培养具有突出实践能力、协同创新能力和艺工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视觉设计人才。 3.专业方向:媒体设计传播方向、文化创意产业方向 4.师资力量:现有教师15 人, 其中教授3人、副教授5人;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,博士学位占比34%, 海外经历占7人,占比47%,生师比为11:1;省教学名师1人,省优秀教师1人,河北省扶贫先进个人1人、河北省李保国志愿服务优秀团队1人。 5.就业领域:主要集中在文化创意、美育、广告、企业宣传、教育、文旅、游戏、影视、电子信息、数字等领域。 6.人才培养:先后与百度、字节跳动、腾讯、美团、网易等互联网科技企业,正邦设计、东道设计、洛可可设计等广告设计公司,格力、海尔、海信,得力等制造企业,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专业教育教学产学研合作关系。 7.科研成果:近年来,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,省级课题立项30余项;荣获高水平专业竞赛,德国red奖1项、荣国国家级一类学科专业竞赛一二三等奖650余项。国家级规划教材1项,教学成果奖2项。 五、音乐表演 1.历史沿革:成立于2001年,2021年获批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。现有艺术学与音乐两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。 2.办学定位:立足“京津冀协同发展、乡村振兴、健康中国2030”等国家战略,以音乐表演、音乐学、区域民间音乐研究、人工智能为专业特色,围绕地方性、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,培养具有扎实的舞台表演技能、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视野,能够在各类文艺演出团体、社会团体、基层文化单位、文化产业公司、群众文化等部门从事音乐表演、艺术教学等相关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。 3.专业方向:声乐、器乐(钢琴、手风琴、双排键电子琴、古筝、二胡、扬琴、琵琶) 4.师资力量:现有教师25名,其中教授5名,副教授10名,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,博士学位占比40%,海外经历占比50%,生师比为11:1。 5.就业去向: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、国企等事业单位、专业院团、音乐治疗、文化传媒、文旅、影视、文化创意、新媒体、电子信息、数字等领域。 6.人才培养:立足音乐表演专业特色,深化实践教学改革,拓展实践内容。与秦皇岛交响乐团、秦皇岛民族交响乐团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,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建设实践平台—国学经典舞台艺术表演研究中心。校内实践平台面积和设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,利用率高。 7.科研成果:近年来,申报成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,省级社科基金项目6项; 省教育厅教改项目1项;三年来获得省级以上奖项50余项。音乐表演专业教师参加各类比赛获省级一等奖3项、二等奖5项等,参加校级院级教学类竞赛获一等奖3项、二等奖5项。社会服务影响广泛,专业教师及学生受邀参加国家大剧院、中央电视台演出,并多次受邀参加省、市各类重要演出,影响力较高,得到社会广泛认可。 六、舞蹈表演 1.历史沿革:舞蹈表演专业方向于2010年成立,2016年成立舞蹈表演专业,2019年加入北京卓越艺术人才(舞蹈)培养高校计划,2021年获批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。现有艺术学与音乐两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。 2.办学定位: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、文化强国、新文科等国家战略和文旅演艺人才急需,培养有较高综合文化素质和艺术表演能力,集表演、编创、教学、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应用型舞蹈创新表演人才 3.专业方向:非遗舞蹈与文化传承,文旅融合与舞台演艺,人工智能与舞蹈创作 4.师资力量:现有教师7人,其中教授2人,副教授2人;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,博士学位占比43%,海外经历占比57%,生师比为17:1。 5.就业领域:主要集中在文旅、影视、教育、专业院团、舞蹈治疗、文化传媒、文化创意、非遗文化、数字艺术等领域。 6.人才培养:依托校外“只有红楼梦”戏剧幻城、实景歌舞《浪淘沙·北戴河》等项目式教学实践平台,实现OBE项目式教学成果。先后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《启航2020》元旦跨年晚会录制、《2020年春节联欢晚会》的直播演出、2021中央电视的百家校园行活动、2022北京冬奥会闭幕式、2023河北省民族运动会开幕式、2025河北省冰雪运动会开幕式等活动。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、吉林省歌舞团、北京八拍歌舞团、河北省歌舞剧院、河北省文化旅游厅、“只有红楼梦”戏剧幻城、北戴河碧螺塔文旅演艺公司等企业以及舞蹈教培等领域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专业教育教学产学研合作关系。 7.科研成果:近年来,获国家艺术基金1项,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,省社科基金项目8项、省级重点教改2项,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、专著10余部;荣获高水平专业竞赛省级以上获奖作品100余项。 |
学院概况 |
学院领导 |
组织机构 |
党建工作 |
研究生导师 |
院徽标识 |